首页 >> 怒江球兰

食用菌农民增收的新希望0刺苞果属大画眉草皱叶鼠李修枝荚蒾香港樫木Rra

文章来源:泰丰农业网  |  2024-03-13

食用菌 农民增收的新希望

浙江省开化县位于浙皖赣三省七县交界地带, 县域面积2236平方公里,其中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90%以上, 素有“九山半水半分田”之称。境内森林资源极为丰富,森林覆盖率达79.1%,有林地面积259.5万亩,林木蓄积量546.8 万立方米,是全国156个林业重点县和浙江省十个重点林业县之一。 由于地处北亚热带南缘,该县冬季低温期长,温差大,空气湿度小,有长达4个月的冬季气候和4个月的春秋气候,年温差达10.5℃,日温差最高可达20℃以上,加之空气湿度小,环境天然无污染,发展信、药用掌叶紫堇菌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。据《开化县志》记载,该县生产香菇、黑木耳等产品历史悠久,民国 18 年(1929年),开化香菇即在西湖国际博览会上获一等奖,民国21年(1932年)年出口量达600余担燕子薹草。但由于受到市场、 技术等方面因素的制约,开化食用菌产业发展一直都处于自发状态,生产规模小,技术含量低,经济效益不高。改革开放以后,特别是1990年以后,开化县委、县政府把食用菌开发作为山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产业、农民增收的重要项目,采取切实措施,加大工作力度,食用菌产业发展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。到1998年,全县有176个行政村、3300 余农户参与食用菌生产经营,生产规模达到了2600余万袋,其中袋料食用菌1922. 69万袋,段木黑木耳生产1万立方米(折700万袋),食用菌生产产值达5398万元,菇农获利24帝斯曼的王文勇82.79万元,户均获利8000 元。全县出现了4个生产规模超百万袋的专业村,1500 多户种养规模超万袋的专业户。今年,食用菌生产势头更好,全县段木黑木耳可达2万立方米,袋料食用菌可达 2000 万袋, 总量超过3000万袋,预计产值超过7000万元。开黄蓉花属化菇农也从此跨出山门走向全国,上海、浙江、江苏、江西、安徽、湖南、湖北、贵州、陕西、云南、四川、重庆、辽宁等12个省市的40多个大中城市都有开化菇农民足迹。开化县成为浙江省最大的袋料金针菇、黑木耳生产基地县,主要产品同时获得了浙江省农产品博览会金、银奖项。成功的实践在于创新

不容易出现端部破坏 开化食用菌产业之所以能得以较快发展,一条最重要的原因是县委、县政府针对传统食用菌生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,因地制宜,在五个方面实现了较大创新。

1、政策创新。开化县委、 县政府把食用菌作为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项目,每年专门召开食用菌生产大会,广泛开展宣传动员营造声势,明确年度发展计划任务,推进工作落实。该项工作同时列入乡镇和有关部门工作考核内容,分年度进行考核,奖优罚劣。对农户发展食用菌生产,出台了相应的扶持鼓励政策,引导向规模化高效化生产发展。对万袋以上大户,每袋给予0.30元的专项贷款,帮助解决成本资金不足的矛盾,每年都要发放专项贷款800万元以上。 县里同时筹资建立食用菌开发风险基金,提高菇农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,对开发中损失较大的菇农给予一定的补助。城关、中村、封家等食用菌生产重点乡镇也因地制宜地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。如中村乡不仅把食用菌开发列入乡村干部工作考核内容,还要求乡干部每人拿出1000元以上资金与种菇户合作开发;对乡村干部带领菇农外出种菇的,外出期间视同出勤,职务不变,各项待遇不变,菇农取得良好效益的,还相应给予奖励。

2、技术创新。食用菌生产科技含量较高, 开化县组织一批农业技术人员,结合食用菌生产实践,开展一系列技术攻关活动,取得了食用菌生产技术上的三个突破,为确保食用菌产业稳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。一是实现了金针菇生产从室内栽培到室外栽培的突破。农户发展食用菌生产,原来都要在室内栽培,对环境要求较高,室外大田种养技术开发成功后,使大批冬闲田得到利用,食用菌生产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。特别是外出种菇户,节约了一大笔房屋租金。二是实现了新品种开发推广上的突破。围绕“主导产品少品种大规模推广,新品种开发多品种小规模扩张”的思路,从1993年开始全县逐步推广了F21白色金针菇,不仅更受消费者青睐,而且每斤鲜菇市场价格上升了0.5元; 段木黑木耳全部推广适宜出口的大叶型木耳,为开拓国外市场创造了条件。真姬菇、高温蘑菇、鸡腿菇等新品种开发逐渐起步,三是在原料配方上实现突破。开化食用菌生产,历来以阔叶林及段木为主原料,不利于节约资源、生态环境保护。该县及时组织力量研制开发以玉米芯渣、锯木屑等加工废料为替代原料的生产技术,不仅每袋原料成本下降了0.05元,出菇保持良好,而且使木材加工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,节约了有限的资源。

3、市场创新。长期以来, 开化县菇农局限在本县区域发展生产,由于单一县域市场空间有限,出现了卖菇难的现象,大批食用菌产出后无人问津。1990年,县委、县政府及时总结了个别菇农外出种菇、取得较好效益的成功经验,通过加强专业贩销队伍建设,评选十大“贩销状元”等形式,及时向全县菇农推广,引导菇农走出山门,开拓大中城市新市场,取得明显成效。近年来,全县外出种菇菇农人数呈直线上升之势。到1998年,全县已有近2000多户种菇大户外出,全县70% 以上的食用菌(2000万袋)被运出县外现场采卖,涉及全国10多个省市40多个大中城市。这些菇农有的在当地菜市场租用摊位进行批发销售,有的通过当地经纪人转手批发,不仅解决了新菇销售难题,而且丰富了当地菜篮子工程,受到了当地居民的赞誉。

4、品牌创新。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,开化县委、 县政府在致力于扩大总量,鼓励菇农外出闯市场的同时,不失时机地提出实施食用菌名牌战略,以品牌的提升,增强市场竞争力。长期以来,食用菌只是笼统地称香菇、木耳、金针菇,而没有一个属于开化的品牌。为了适应品牌创新需要,推进食用菌名牌战略实施,近年来,开化县委、县政府积极组织力量进行食用菌商标注册,目前,“开顺”牌开化黑木耳已在国家工商局注册,香菇、金针菇等品牌正在申报注册之中。有了品牌不一定能成为名牌,品牌到名牌实际是品牌不断提升的结果。在食用菌品牌提升过程中,开化主要抓住三个方面。一是制订《开化黑木耳系列标准》,严把品牌质量关。今年6月, 《开化黑木耳系列标准》已通过浙江省技术监督局组织的专家审定,成为全省第一个黑木耳系列地方标准。《开化黑木耳系列标准》的出台,对保证品牌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。二是改进包装,树立品牌良好形象。好货也要俏打扮。近年来,开化食用菌的包装从无到有,而且逐年改进,逐步与全国大市场接轨。三是加强宣传,扩大品牌知名度。在食用菌品牌宣传上,一方面通过各种媒介广泛介绍开化食用菌产品、介绍开化食用菌生产龙头企业和外出闯市场的广大菇农,把开化食用菌推向全国,另一方面积极参加国际、国内的各类大型农产品展销会、博览会,把开化的食用菌放在更加广阔的空间里比一比、试一试,比响开化食用菌品牌,比出开化食用菌知名度。

5、服务创新。为加强食用菌生产服务工作, 开化县委、县政府确定以县农科所(县食用菌开发总公司)为食更新挤出机产品用菌开发龙头企业,依托龙头带动,推进食用菌产业较快发展。对龙头企业发展,县委、县政府一方面通过资产重组,壮大规模实力,另一方面制定落实资金等方面的优惠政策,加大扶持。目前,该龙头企业的服务范围包括宣传发动、提供菌种、技术指导等食用菌生产全过程。在菌料供应上,该龙头在几个重点基地乡镇开设供应点,就近向菇农提供;在菌种服务上,双方签订协议,对因菌种质量问题影响生产的,由该公司负责赔偿。在技术服务上,开设技术服务专线,并结合菇农外出种菇特点,分区域派出技术人员开展巡回跟踪服务,现场指导。在信息服务上,通过派人外出市场调研、对各地菇农经营效益进行综合分析等多种形式,及时搜集、整理各地市场信息,向菇农提供,进一步增强菇农外出开拓市场的针对性、有效性。

跨越千年再展宏图

千年新跨越,神州满目春。值此新世纪到来之际,勤劳、朴实的开化人民又着手描绘了食用菌产业发展新蓝图。开化县委、县政府围绕加速山区发展,增加农民收入,把食用菌产业阶段性发展目标纳入“十五”规划发展。根据规划,即到2002年开化食用菌发展目标是:全县食用菌生产总量达到5000万袋以上。实现产值1亿元以上;培养100万袋以上专业村20个以上,50万袋以上重点村50个以上;参与食用菌开发农户占全县农村总户数10%以上,超过1万户。围绕实现这一目标,开化县委、县政府决定以深大果泡桐化实施食用菌名牌战略为突口,加大工作力度,加快发展速度,实现食用菌生产发展质的飞跃,达到生产规模化、品种多样化、市场多元化、效益最优化四个目标。进一步开阔眼界,着眼于广阔的市场,立足全球多样化、优质化的市场需求,大力发展引进推广适合多层次需求的新品种、新项目、积极开拓占领国际市场,把开化建成浙江省乃至全国食用菌出口基地县。

戒烟后身体有什么反应